如此精致的造假,不申遗可惜了

来源:西坡原创

昨天晚上我都有点困了,看到这个新闻又精神了:《大学老师开始“贷款上班”》(凤凰网)。

一开始不敢相信,读着读着发现这种奇妙的现象涉及到那么多学校那么多人,而我却如此后知后觉,不由得一边感慨赞叹一边自惭形秽。活该咱融入不了社会,太深奥了,比高数难多了。

我努力理解了一下,大致链条是这样的,还有一点疑问,希望懂行的朋友指教:

1,大学为了申报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上级会考核它们的科研到账经费和学校收入,也就是说,你要有钱做研究,才能允许你培养博士、硕士。

2,很多大学科研到账经费不够,所以给每个学院下达到账指标,学院又把指标分解,摊派到每个老师头上。

3,科研经费总的来说分两种,横向与纵向。横向经费主要来自于企业和社会机构付款,纵向经费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立项资助。纵向经费很难操作,所以通常摊派的是“横向经费”,因为操作普遍,“横向”成了一个黑话。

4,对很多老师,尤其是文科老师来说,自己的研究根本就没办法为企业创造价值,所以理论上是没办法拉到横向经费的。有知情人士说:“我还没有听到过哪一个文科老师能很正规地拉到横向。”但是学校下达的指标是硬性的,“要么走账,要么走人”。所以实际上就是老师们自己垫钱凑科研经费。

5,一个典型案例。有院长直接“提点”老师们:如果你能拉来横向科研项目,那是你的本事,如果你拉不来,你就去找一个公司做假合同。并且现身说法,自己和装修公司“攒”了一个横向课题,装修公司把钱打到学校,实际出资人是自己,自己再拿发票找学校报销。

6,年轻老师没钱,也有路——贷款。市面上甚至有了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帮老师“匹配企业资源”,做报账计划。

7,有老师担心自己垫出去的钱回不来,即便回来,过程中也要交增值税,学校还要收一笔管理费。

但更多人还是愿意花钱保住这份“体面工作”。但还有顽固不化的,他们担心的不是钱,而是留下污点。比如有老师在寻找国外的发展机会:“我的职业生涯可能是面对国外的,学术造假会是非常严重的指控。”

8,万一查起来,学校可以不承担风险,因为都是口头暗示,没有下过红头文件。与此同时,老师留了一个把柄在学校手上。

高啊。环环相扣,滴水不漏。虽然媒体曝了出来,我估计不会有谁受到实际处分,因为出来说话的爆料人都是化名,而且大都被系统挤了出来。

当年白衣秀才王伦经营水泊梁山,不过是略得一点皮毛,只知道让林冲下山剪径,纳个投名状,难怪最后被火并。

我的疑问是,报道里说:横向到账经费既能向上展示“科研实力”,参与考核比拼,又能为学校创收,“哪怕管理费只收1%,对学校办学来说,都是一笔收入”。可是如果报销环节不卡人,那么无论如何这笔钱的大头还是学校自己出的。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些学校本身还是有钱的,只是需要老师们配合把钱转化为“科研经费”?

当然学校不是企业,不直接创造财富,它的钱要么是纳税人的,要么是学生学费。

通过上边的梳理,明眼人可能已经发现一些“亮点”了,比如:

只能通过造假来保住的工作,竟然还能叫“体面工作”。

学术造假对海外发展很有威胁,言外之意是……

我们还得继续捋一捋,如此精致的造假链条,寄生在本应清纯的高校生态中,究竟意味着什么。首先当然是可以申遗啦。

建议有心人把横向课题作为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重点关注一下个体道德感在系统压力和群体取向面前的抗压能力、变通技巧和变形尺度。

然后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报道里那位院长对老师们软硬兼施的那番话:

“这是支持学科建设,支持申硕,也是要永久保住我们自己的工作岗位的一个长远之计,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经济这么低迷的情况下,我们不严格要求,让老师失去饭碗,出去再找工作,这是我不想看到的。”

如果只算局部账,只算经济账,那么院长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合情合理的。在一个大家都在造假的体系中,你只有主动、积极地造假,才能为自己和自己所属的团体赢得生存空间,才有机会参与接下来的分蛋糕游戏。

但是如果把视野放大放宽,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大家拼命保住的这些工作,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供养的,通过造假来证明自己值得被供养,不光要哄过上级,而且要哄一批批新的学生来接盘。如果没有新血液进来,游戏注定是玩不下去的。

那么这份看起来高大上的工作,和传销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这样一番操作下来,最可怕的后果是道德上的。每个参与者,一开始是不情愿的,但经过说服与自我说服,为了工作,为了面子,为了形象,甚至为了自己的孩子,一步一步退化为无道德主义者。他们面对新的老师,面对学生,自己又成了传销头目。

这已经不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的问题了,而是不择手段的精致利己集团,他们却披着“高级知识分子”的外衣,通过“教书育人”来发展下线,其危害性比一般的传销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把孩子送进这样的团伙之中,真不如送进“社会大学”来得放心一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