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与好友相约,
谈起这些年的光景流转,
他笑言:“从前觉得人脉是茅台,
现在才懂清茶最养胃。”
杯中浮沉的枸杞,
恰似我们人到中年,
终于学会取舍的社交哲学。
这些年,或许是年岁的增长,
越来越多的人,
很少或是不愿意参加
与自己无关紧要的饭局了。
毕竟,中年人的社交场域,
正沦为一场场精疲力竭的独角戏。
饭局上的人影攒动,
暖不了心底的孤寂,
饭桌上的觥筹交错,
唤不醒心底的温柔。
人到中年才明白,
社交中最忌讳的就是
请一大群人吃饭。
成年人的饭局
只不过是逢场作戏
年少时的我们总觉得,
多一点饭局上的觥筹交错,
就会多一些生活中的冷暖交情。
可真正经历过后才知道,
饭桌上的推杯换盏,
多的是阿谀奉承,
逞的是一时嘴上功夫,
所谓的交情,
也只局限在当下的酒桌时间。
某网红生日,宴请百人,
九宫格照片里每张笑脸
都精致如橱窗模特。
可评论区有人爆料:
多数嘉宾是花钱雇来的“气氛组”,
真正的朋友不过三五个。
社交媒体将这种荒诞推向了极致。
就像《红楼梦》里宝钗说的:
“人多口杂,反倒没意思。”
看似热闹的场合,
实际上不会有什么交心的关系。
成年人的大部分饭局,
大都只是表面的逢场做戏,
饭局散了,人情也就淡了。
中年人的交情
不在饭桌上
看过郭德纲的一段采访,
他说自己现在很少和身边人来往了,
一般情况下约饭局他也不会去。
“那种花天酒地坐一桌子,我受不了,
互相留电话留微信,真不管用,
段位没到那里,
你真有事也不会有人帮你,
有身份的人,真有事也不会
有人站出来替你说句话。
所以在他眼中,
这样的饭局应酬
无非是一种心力的消耗。
学会拒绝,
是中年人的必修课。
独处是中年人最奢侈的修行。
正如作家周国平说所: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中年人该学会,
在喧嚣中辟出一方净土。
放弃低质量的社交,
拒绝无意义的打扰,
才是经营人生的最好办法。
中年最好的饭局
在真正的朋友间
作家贾平凹在《废都》里写过:
“人到中年,朋友要像茶,
越泡越淡,却越品越香。”
上个月和大学导师喝茶,
他指着案头斑驳的紫砂壶:
“用了三十年,
包浆比新壶值钱。”
真朋友,
从不需要盛大的排场。
在我失业的那段时间,
蹲在24小时便利店啃饭团,
发小突然出现,
把温好的黄酒和卤味摆在长椅上。
我们看着路灯下飘落的银杏叶,
他突然说:“还记得高三那年吗?
你摔断腿,我背你走了三公里。”
酒过三巡,他掏出皱巴巴的存折:
“这是给孩子准备的留学钱,
你先拿去应急。”
就像老舍笔下写的那样:
“人这一辈子,
能交心的人不过巴掌之数。”
所以啊,中年最好的宴席,
不在包间的转盘上,
而在旧友的谈笑间。
这种无需应酬的陪伴,
比任何宴席都珍贵。
夜色中的城市灯火渐次亮起,
我关掉工作群的消息提醒。
街角馄饨摊的蒸汽氤氲而上,
老板娘给常客多撒了把虾皮。
这种无需应酬的温暖,
让我突然懂得:
中年人的社交不该是盛大的烟火,
而该是深夜书桌前那盏
始终为你留着的台灯。
就像杨绛先生所言: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
到最后才发现,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当繁华落尽,
那些留在生命里的,
终将是三两知交的浅酌低吟。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