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技术空白
构筑竞争优势
他带领团队迎难而上
探索突破 创新领先
助力我国核能事业加速发展
他就是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2003级博士校友
华龙国际核电技术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石秀安
让我们一起走近
“大国重器中的清华人”
系列报道
为你讲述改革开放以来
新一代清华人为铸就国之重器
默默耕耘的奋斗故事
去一线,做“硬核”青年!
早在中学时
教学楼走廊里贴着的
“两弹一星”元勋事迹介绍
便令石秀安对科技报国的老一辈科学家
由衷敬佩,心生向往
2003年
他以班级第一名的成绩本科毕业
并被录取至清华大学
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以下简称“核研院”)
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2008年,石秀安(右一)博士毕业时与导师胡永明教授合影
在张作义和胡永明两位教授的指导下
石秀安投入核反应堆技术研究
“要有实实在在的创新和突破
难点就是创新点!”
导师的嘱咐深深刻在他的心间
“200号”是核研院建院初期在校内的工程编号
后来成为核研院在行业内和校内的代称
“知难而进、众志成城”的200号精神
激励着石秀安
“认真做科研,为国家作贡献!”
当与学生时代挥手作别
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成为一名
工程一线的核电研发工程师
石秀安进入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工作
从担任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广核”)
反应堆工程研究所工程师
到担任中广核先进核能系统研发
项目设总兼总体方案负责人
石秀安将智慧与汗水
投入到中国核能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当中
解难题,难点就是创新点!
要实现核电站的长期高效运行
先进堆芯设计和燃料管理是关键环节之一
为打造核电的先进“中国芯”
我国持续创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
堆芯设计和燃料管理技术
2012年12月
这一领域的一个重大创新成果——
宁德核电站首炉一体化含钆燃料
18个月换料项目
启动物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它的背后
有着无数中广核人的艰难探索
石秀安正是其中的一员
石秀安在某试验现场
2010年
宁德18个月换料项目后期
最关键的三个设计领域
一回路源项
堆本体屏蔽
临界安全分析
在中广核内
还几乎“完全是空白”
等待着探索与突破
石秀安接下了这块“难啃的骨头”
组建团队开始技术攻坚
“也很迷茫,也曾压力巨大”的他
耳畔回响起
核电前辈们的谆谆教诲
迎着困难、咬牙钻研
最终带领团队成员顺利完成任务
助力中广核
在这三项自主设计新领域中的
设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用三年时间
走完了国外同行十几年走过的路”
从无到有的创新突破
在石秀安的核电之路上处处可见
不到一年时间
他便再次迎来
又一项艰巨而紧急的任务
2011年
在某核电厂3号机组的
堆腔注水改进项目中
出现了保温层与堆外探测器的
空间位置干涉
这一问题如不得到及时解决
将严重影响工程进度
中广核迅速组建攻坚小组
石秀安作为主力参与计算分析
“该承担的重任,绝不逃避!”
他深知时间不等人
迅速带领团队开足马力
在短时间内探索了多种方案
通过建立三维精细化模型
石秀安和团队实现了
堆外探测器中子注量率的精确计算
顺利完成堆腔注水改进对堆外探测器的
影响分析
这不仅确保了工程进度
更为解决后续研发中出现的类似问题
提供了示范
“难点就是创新点
困难和挑战也意味着创新和突破!”
新赛道,见证中国核电跨越式发展!
2015年至2020年
转向先进核能研究系统研发的石秀安
作为项目设总兼总体方案负责人
牵头组织中广核研究院各专业
开启先进核能系统技术的探索研发
不仅完成了总体方案
更突破反应堆设计、软件平台搭建等
多项关键技术难题
圆满完成每年的研发任务及目标
他总说
行业一线的技术工作
最重要的是“大团队合作”
自己只是其中的一颗“螺丝钉”
2017年,石秀安获评首届“中央企业青年先锋”
“追寻梦想永不止步
要持续助力我国核能事业创新发展!”
如今
石秀安担任华龙国际核电技术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
在公司党委领导下
协调中核集团、中广核华龙技术团队
协同开展华龙一号技术优化创新
进一步提升华龙一号的
安全性、先进性与综合竞争力
为以新质生产力为中国核电高质量发展
注入强大动力
贡献着“华龙力量”
2024年,石秀安牵头筹办核电设备标准化研讨会留影
作为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三代压水堆核电创新成果
华龙一号如今已是
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有力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
闯过了一道道技术难关
始终不忘初心
石秀安就这样
“越是艰险越向前”!
更多大国重器中
新一代清华人的故事
将继续为你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