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母校123周年快乐

来源:槽边往事

今天是母校成立 123 周年纪念日,在校人员应该有餐票可领,我们这些毕业生则会收到校友会短信。一早就有校友提醒我:收到短信没有?我查过手机回答:母校没有忘记我!

每年每一所大学都有纪念日,毕业生也都会在这一天写文章祝贺又或者是回忆。我在许多年里不再写类似文章,主要是因为个人偏见,认为这种文章大多是借着母校生日为由头来写自己,有自矜之意不便直接表达,所以需要利用母校过个桥。

还有就是读者会很反感。大学毕业生在总人口中占比不超过 10%, 而那 90% 并非不热爱学习,又或者缺乏能力,只是因为出身、地理、经济甚至性别条件限制而无法获得求学机会。所以,少数幸运者吃肉喝汤剔骨也就罢了,每年还要出来吧唧一下嘴,着实是让人不爽。

但今年是个例外。今年我一定要写一篇文章,而且这篇文章去年就已经写好,最适合在今天发布。如果今后再有人要求我介绍一下南京大学,以下这篇文章就是答案,我认为它能够回答什么是南京大学,以及为什么这所大学值得去:

《最好的5·20纪念》

  • 和菜头

  • 2024 年 4 月 27 日

每年的5月20日是母校的生日,每年都会有老师同学写纪念文章,怀念人,怀念青春,怀念旧时光,也怀念自己曾经的天真纯洁。今年我认为不需要再看任何文章,因为对于我而言,最好的520纪念已经出现。

昨天我写了一篇《非著名校友》,讲述我的朋友,也是我的大学同学,他的遗孀和女儿想要在五一期间去母校看看,尤其是想去11舍看看他曾经住过三年的地方,但是无法预订到参观名额的事情。当然,我内心里不免存了希望,希望有同学或者老师愿意帮她们一下。但我并不确信会有这样的人出现,我毕业已经有27年,我朋友过世也有11年之久。

文章发布后不到半小时,03英文系的夏鹏同学就留言联系我,说他可以帮忙安排协调这件事。当时他正乘坐航班,匆匆数言之后,他说事情交给他办就好。3小时过去,那边飞机落地,消息就到了这边:一切已经安排妥当,只需要完成在线申请,填写几个保证人的姓名,就可以完成申请核准手续。

下午两点,88数学系的邱继良师兄留言告诉我,他作为校友总会副秘书长愿意帮忙一力促成此事。晚上七点四十九,我大学时代的辅导员蒋恩铭老师发来私信,问我还记不记得他?说是看到同事转发的文章,他刚好五月一日、二日在南京,可以陪同母女参观校园,介绍学校情况。

从束手无策到援手如林,只过去了半天。朋友的太太在感动莫名的同时,说自己也感到很惶恐,搞出那么大的动静,觉得“受宠若惊”。我回答她说,大家之所以那么做,是为了同学,也是为了小朋友。他们在校园门口迎接你们的时候,也是在迎接一位旧同学的影子重回母校。你们母女在校门口见到他们的时候,也见到了自己丈夫/父亲在他们身上留下的一部分印记。

朋友在十一年前去世,那时候女儿只有六岁,如今虚岁已经十八,马上就要考大学。事实上,这个五一节她就要去父亲的母校看一看大学是什么样子。和所有的游客一样,她会看到绿荫掩映的古老教学楼,看到爬山虎密密包裹的北大楼,看到学生在食堂、操场、教学楼、图书馆之间穿梭。但是和所有的游客不同,她可以穿透这些皮相,看到一所大学的筋骨。

筋骨不是肉眼可以见到的,它在于茫茫人海中的呼唤和此起彼伏的响应声,在于告别校园乃至生命消失之后依然没有中断的连接和不灭的热忱。小朋友会是那些幸运的少数,在一开始就知道大学并不仅仅是一处教育机构,一所学术机构,而是人和人的共同体,他们之间的羁绊历经岁月侵蚀而无损,在尘世的建筑物之上还有一个全属于精神的世界,因为她曾亲眼见证。

按照传统的中国风俗,一个人去世了,他的旧相识也会同时从他的生活中退出。人们并不会去找寻他的亲族,不是因为冷漠,而是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而是担忧自己的出现又激发起他们的伤痛。我曾经在大学二年级时去过高中好友的家,他的母亲坐在中间,右手边是我朋友的骨灰坛,左手边坐着我。她那种难过而又欣慰的目光让我心碎,恨不能拔脚就逃。

并没有真正逃离,人们只是潜伏下来,带着回忆,带着感受,带着亡人的一部分碎片潜伏下来。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需要一声明确的召唤。潜伏者就会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响应召唤,去交还那些碎片,为家属还原出亡者的灵魂拼图。

即便最为亲密的夫妻,最为熟悉的父母子女,彼此知道的也只有各自的一面或者几面。有时候,人因为太过亲密太过熟悉,反而看得不大清楚。而人也总是在彻底失去一个人之后,才会渐渐有了想要去了解对方的念头。在潜伏者这里,有更为立体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的另外几面,多年来他们一直小心收藏,静默等待。

在这个五一节,在小朋友上大学之前,我们这些潜伏者从各处出现,帮助她完成拼图。就像是十一年前父亲早已准备好的成人礼物,让她看到年少时代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让她看到她即将要去大学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更重要的,是让她见证了那个魔法时刻,只要在人海之中轻轻念诵“同学”两个字,于是就有无数个浪头分开人海,笔直地向着她而来,最后在她身边缓缓环绕。

这就是我的母校,这就是她今年520生日最好的纪念。别人的母校有更高的楼,有更为显赫的校友,有更为伟大的历史和成就,而我感念和尊敬我的母校却是因为所有人为一个小女孩所做的这一切,更因为母校走出来这样的一群人,因为这群人之间有这样深沉而宽广的羁绊。面对这样的母校,就算是生死离别也都黯然失色,因为同学,在校门口总有人在等你。因为同学,即便你再也无法抵达,校门口也有人在等候着你的家人。因为同学,你有一部分灵魂碎片永久地留在了校园里,留在同学那里,等待有一天激活重启。

母校生日快乐,谢谢您。

《后记》

朋友太太和女儿的南京之行很顺利,她们于4月30日深夜抵达南京南,93 物理 206 的缪亚军蒋忻出现在站台上。让我对他们物理系,让我对他们11舍206室的所有成员充满了敬意。5月1日,我当年的辅导员蒋恩铭老师在母校接待他们。

从照片上来看,她们不单去到了11舍,也看到了升级换代过的206室。蒋忻在电话上和我说,如果不是有这么一回,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直面蒋鉴去世这件事。这件事里的每一个人谁不是呢?他的太太、女儿,我们这些同学,我们的老师,谁不是呢?我们看起来是在帮助她们母女,焉知这不是在治愈自己?年岁的风吹在身上已经有些寒意了,无法祛除,无法逃避,为别人点火取暖也能间接暖到自己。

祝母校 123 周年快乐!

题图标题:《我想象中的母校》

创作者:和菜头的小肉手

AI算法提供:Midjourney v 7.0 

Prompt: A detailed black-and-white ink drawing of the complex architecture of Nanjing University, surrounded by lush greenery in Nanjing's historical district. The scene captures intricate details like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bricks walls, wooden structures, which woven with creepers and vines. It conveys an atmosphere reminiscent of ancient times with busy streets below and trees above. A small figure is seen at work on one part of the gate, adding depth to the composition. --sref https://s.mj.run/YE8x7Ss2G9Y --ar 16:9 --s 1000 --v 7.0 

《我以为的我》

南派,这张《在电梯送给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上一篇:美国就业市场新信号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