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网
“创新不是一句口号,创业更不是过家家。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老师从头到尾的指导,更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从目前来看,生态环保领域需要教学—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培养。原来环保产业还是以商务为主,但着眼于未来,环保产业的竞争还是要依靠科技引领的竞争,而不是低价竞争、恶性竞争。”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杨坤教授在第十三届环境院所长会议分论坛上表示。
今年以来,聚焦机器人、AI、元宇宙、脑科学等前沿领域的“杭州六小龙”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讨论。其中,“杭州六小龙”中3家企业的创始人都毕业于浙江大学,正是源于浙江大学构建起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落地的成熟闭环生态。
对此,杨坤也表示,浙江大学环境学院在产业化落地方面,也建设了一支具有产教协同创新创业全过程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引入具有创新创业专业教师,邀请行业领军企业家和校友企业家来做创业导师,把学生、教师、社会力量三者育人主体联动起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课程培养思维,让学生有经验、有勇气,为了责任和社会使命去创新创业。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打造一批产教协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和实践基地,让学生有一个创新创业、锻炼的平台,有个实践的条件。同时,我们来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并且推进线下线上产业实习,积累学生创新创业经验。”杨坤介绍说。
在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还存在兴趣不高、思维不清、经验缺乏、勇气不足、责任不明等问题。正因如此,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也非常重要。杨坤建议,可以构建公益社会实践体系,明确创新创业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认识到,不要到时候有了点小钱,取得了一点小成就,就不‘动’了,不想做大做强。而是一定要为了产业发展,为了国家服务,永远有奋斗的动力和目标,应该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做大的勇气和责任。”杨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