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车第二款车型小米YU7上市即迎来市场热销,成为汽车行业现象级产品。小米YU7上市3分钟便获得20万台大定,上市1小时大定突破28.9万台,创下汽车史上最快订单增速纪录。
在汽车行业内,新品上市首日收获过万订单量即算新车上市成功,上市首日订单量突破5万台的新车型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小米YU7上市的火爆程度已经颠覆大多数业内资深人士的营销认知。那么,同样身处红海市场、深陷内卷式竞争的酒企们该向小米学习什么?
“小米爆款公式”的解题思路来自哪里?
小米YU7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它来自小米汽车业务的厚积薄发。早在2013年,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雷军便两次赴美拜访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2014年后,小米集团通过顺为投资、小米战投等渠道,投资入局汽车及其供应链产业,投资范围包括整车、智驾芯片、智驾系统、传感器、域控制器、三电、底盘等,覆盖了新能源车产业的各个核心环节;2021年,小米集团正式官宣入局汽车行业;2024年,小米集团经过研发、建厂、设计、申请资质等一系列工作,正式发布第一款车型小米SU7,并在营销端大获成功,顺利实现产能爬坡、新厂扩产,保质保量提前完成年度交付目标。
小米汽车能实现厚积薄发主要体现在五点上。第一,造车布局已久,储备充分;第二,借力庞大的投资生态圈,汲取资源和造车经验;第三、研发端有整个集团支持,尤其在智能化领域;第四、产品力和产品质量过硬;第五、用户基础好,品牌影响力大。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同样认为,任何一个酒企品牌的成功都来自“慢功夫”,这些品牌均具备悠久的酿酒历史。那些注重短期效益、力求通过短平快的“口味创新”实现经营业绩快速增长的酒企最终都以失败落幕。
中国酒类市场具有很强的周期属性,酒类消费需求与宏观经济活跃度(如GDP增速、基建投资、商务活动)呈高度正相关,尤其在政商务宴请、礼品消费等场景中表现明显。当经济上行时,高端白酒需求激增;经济下行时,大众酒需求相对刚性,酒业随之进入低迷期。
有些中小酒企只在酒业市场行情繁荣时投料酿酒,市场行情低迷时便停工备产,这种做法极其不可取,并且会严重影响所在产区的产能秩序。宋书玉理事长表示,未来的酒业竞争不是酒企能酿多少好酒,而是酒企能存多少好酒。酒企的贮存能力将成为酒业划分排位的核心因素,有年份酒贮存能力的酒企一定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酒企未来的战略成功一定源自当下的战略定力,一瓶陈酿了10、20年的老酒显然与刚上市的新酒无法同日而语,而陈年老酒的香源自酒企的“慢工出细活”,更源自酒企匠心精神与文化底蕴的厚积薄发。
编审 / 李林
撰稿 / 智明
美编 / 于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