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句话,“能够长期维持的关系,不是靠很强烈的爱,也不是靠大量的付出,而是很少的攻击,很少的强人所难,很多的接纳和允许。”
深以为然,无论是亲密关系,朋友关系,还是亲子关系,真正好的关系,都并非因为一方为另一方付出多少,而是真正地看见对方,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想法和需求,包容并接纳彼此的差异。
所谓“爱是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人生大多数时候,你都要坚定站在自己这里,而爱一个人,却要你站在对方身边。
好的关系
是有亲密,也有彼此独立
有人说,一段好的关系,会让人感到舒服,却又“不那么舒服”。
在好的关系里“感到舒服”,是因为我们可以真实地展现自己;而“不那么舒服”,是因为要时常注意,不要把“自己”强加于对方。
有时候,爱的存在会让我们失焦。比如,一些父母期待子女实现自己未完成的理想,有人希望伴侣无论大小事都和自己无比合拍,朋友之间偶尔也会出现以“为了你好”为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的时刻。
纪伯伦有一句诗:“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而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所生的儿女。”这其实不仅在说亲子关系,更适用于所有关系。因为真正好的关系永远是有交汇又有分离,在欣喜于共性的前提下,我们更要去尊重彼此的差异。
有时候我们试图抓住对方,让对方妥协,其实是因为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的愿望、需要、价值观等强行塞给对方。然而事实上,我们的需求是我们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他人的需求;这些需求和愿望源于我们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我们需要做的,是分清什么是自己该处理的,而什么又是需要在关系中进行探讨的。同理,当我们遇到他人的需求时,也可以想一想:我们是否有必要为他人的需求负责?
也许有些时候,因为爱,人们愿意将对方的需求“视如己出”,但我们也该知道,这并不是“理所当然”,而是爱给心灵装上的滤镜。而另一些时候,这种需求也会遭到拒绝,这是你我的权利。此时你也要知道,这种拒绝并非因为不爱。
亲密会让我们的边界融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失去边界就是好的,因为越是好的关系,越会拥有彼此独立的部分。
所谓“爱你而不抓住你,欣赏你而不批判你,帮助你而没有半点看低你……那么,我们就能真正地相遇并彼此充实。”
好的关系
是正视彼此的差异
虽然说“好的关系意味着很少的冲突和对抗”,但事实上,一段良好的关系中并非毫无冲突,而是要主动看到冲突背后的东西,事后有反思,能改进,会和好。
不要害怕关系中出现冲突,要相信,安全的关系是经得起冲突考验的。一味忍让并非和睦的相处之道,因为它的背后是情绪的不健康积累,对自我感受的忽视,以及对沟通的回避。
比起试图消灭或无视关系中那些不合拍的部分,我们的目标是提升日常的觉察力,保持及时的信息传递,不把情绪积累到爆发点,从而成就更好的关系和更好的彼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界,关系中的冲突,可以看作是对彼此边界挑战、反省和重建的过程。你要做的,是正视这件事,看到自己和对方的需求,积极沟通,并进行合理的调整。
其中,接纳是重要的一点,“我承认你有与我不同的权利,我尊重你独特的存在方式,而不将我的标准强加于你”。是接纳创造了关系中的安全感,让关系中的双方得以像猫咪对信任的人展示软绵绵的肚皮,让彼此能够卸下防御,展现脆弱,实现真正的亲密。
同时,关系的深度不在于表面的和谐,而在于差异中的共存能力。像关注我们契合的部分一样,去注视那些彼此分离的部分,允许冲突的发生,并借由它让关系实现升华。
写在最后
一段好的关系,永远不仅在于彼此合拍的部分有多少,更在于如何对待那些彼此不同的部分——不去对抗它、消灭它,也不忽视它、逃避它,而是去正视,去沟通,在承认彼此不同的前提下,找到最好的相处方式。
就像舒婷《致橡树》中写的那样:“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也像一句话所说,“我们终其一生寻找的,并非那个与自己完美契合的‘另一个我’,而是愿意在看清差异后,依旧温柔地站在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