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锡玮:“台湾的政客们,别再犯傻了”

台湾海峡宽不过百余公里,但在这方狭长天地里上演的博弈却逾趋复杂,海面之下暗流汹涌。

岛内,赖清德当局持续推行“倚外谋独”路线,与此同时,民进党为逆转“朝小野大”局面而掀起的“大罢免潮”引发蓝白阵营强烈反弹,政治斗争白热。

经济领域,台商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升温,而特朗普对先进制造的虎视眈眈及对全球关税的“热忱”令经贸往来平添变数。

文化层面,两岸交流不断,从西安碑林临书大赛、福州船政论坛到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研讨会等活动密集举办,彰显民间对共同历史文化的认同需求。

在此背景下,一直活跃在两岸交流前沿的台湾旺旺集团副董事长、原台北县长周锡玮与观察者网进行了面对面对话,剖析两岸关系走向,为破解僵局提供新视角。

台湾旺旺集团副董事长、原台北县长周锡玮做客观察者网

【对话/观察者网 李泠】

·文化交流

观察者网:我看到您的YouTube频道已经有四年多没有再发政论类的视频。

周锡玮:是的。

观察者网:为什么不发了?

周锡玮:我觉得没有太多的意义。过去我的目标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讲自己想讲的话。而且因为我过去从政的背景,所以累积了很多观众,有一些支持者,也有一些持不同看法的人会向我提意见。

后来,我发觉不能迷失在这里面。毕竟,生活不只有政治,还有太多其他重要的事情,所以我想和它“切干净”。现在,我是一个画家、是一个设计师等等,拥有多重身份。

观察者网:“切干净”,“切”得容易吗?参与政论类节目或活动,真的没有什么意义了吗?

周锡玮:也不是毫无意义,所以我现在又开始参加一些活动,继续与大家交流沟通。

不过,我觉得相比从前,现在的我不会只从台湾内部的角度看政治了,而是会从世界来看两岸,看两岸彼此之间未来应有的发展。

观察者网:我看到您公开分享了不少自己的绘画和书法作品,您此前也曾多次说过“书法是中华民族的DNA”,并在两岸书法交流中强调其承载历史与亲情的力量。能否再详细谈谈,如何通过这类艺术唤醒两岸青年的文化认同?

周锡玮:汉字是象形字,具有抽象性,它或许不像具体某物,却能勾勒出某种情境。当众多汉字以不同字体书写,如草书、篆书、隶书等,人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独特美感,脑海中会浮现影像,进而牵动自身心情与感受。尤其是狂草,狂放不羁,与国外的抽象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情绪的极致表达。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文字非常浪漫优美,能赋予人无限想象的空间,也拥有直抵人心、触动情感的力量。

观察者网:如今写字逐渐为键盘所替代,人们的注意力也日益被短视频等互联网产品吸引走。缺少一笔一划写就的过程,会不会导致大家对这种文化认同的敏感性降低?

周锡玮:感觉也分有意识和潜意识。其实我们的潜意识里有很多感受,只是日常没有注意到。当我们在写或看到汉字时,其实是很有感情的。

观察者网:在文化符号方面,您也曾提到,四川的大熊猫、三星堆、金沙遗址等IP潜力巨大,而台湾在文创设计上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双方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可否具体谈谈台湾在这方面的资源和优势都有哪些?举个例子说说双方可以如何合作?

周锡玮:今天早上,我和几位从景德镇来的年轻陶瓷工作者朋友一起讨论陶瓷设计。我们打算着手设计一个品牌,制作一系列生活陶瓷用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家想法有相似之处,就是我们都不想复制过去,而是想有所突破,创作一些新颖的东西。

讨论过程中,有几点很有意思。我平时画油画,油画尤其是抽象画,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而陶瓷艺术极具中国韵味,对于如何将两者融合到一起,在审美和创作理念上,我发现台湾人和大陆人确实存在一些差别。

在大陆,许多朋友怀旧情绪浓厚,认为“老祖宗留下了这么多美好的东西、精妙的设计,我干嘛要去创新?用老东西就可以了”。而在台湾,人们既喜欢老物件带来的亲切感,又喜欢新的东西,认为“如果身为艺术家却不创新,创作便毫无意义”。比如我,从小就开始学习艺术,深知全世界的文化艺术是相通的,且有不少耳濡目染的机会。我们不太喜欢过于陈旧的东西和深沉的颜色,而是偏爱亮丽的色彩,也喜欢能带来突破和感动的线条。

两岸这一审美差异,也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全世界有哪个地方、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取长补短,融合创造出全新的文化呢?回顾过去的大唐时代,唐朝的盛世令人赞叹,其建筑、服饰、音乐、设计和绘画都独具魅力。如今,我们中华民族正迎来又一个兴盛的时代,但我们现在的建筑、服饰、设计又是怎样的呢?两岸是否可以携手合作,共同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中华艺术?

周锡玮绘画中 视频截图

观察者网:对于艺术创新,我不是业内人士,不过据我了解,大陆有不少人士在探索、在实践。以您提到的绘画为例,如何让中国画“现代化”,一直是近代以来众多画家在思考的问题。而在中西绘画理念的融合上,如林风眠的仕女系列、吴冠中的江南水乡,再如靳尚谊用油画画出《八大山人》等等,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探索和创作。

周锡玮:我常说,中国人的写意画就是西方的抽象画。中国的书法,仔细看它们的结构,很多时候只有墨色,其实就是黑白的抽象画,只是我们人为地将它们区隔开来,说“这是书法,那是西方的抽象画”、“这是东方的写意画,只有黑白,而西方的抽象画强调色彩变化”……其实,如今这些界限完全可以打破。

在我家里,我爸妈都是写书法、画国画,只有我一个人画油画。但是在绘画的过程中,我从未刻意去区分这是中国画还是西画,我很多时候会用毛笔创作,需要西式风格时就用山马笔。从小看了那么多中国书画,学了那么多中国诗词歌赋,这些早已融入我的内心;当我在创作一幅画时,画中的内容、精神和灵魂会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无需刻意强调。比如我的油画有两个系列,其中一个叫“新富春山居图”,用油画描绘两岸风光,中西结合,只是所用媒材不同罢了。

也就是说,由于所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差异,我们往往被固定在某种思维模式里,认为这种画法是东方的、那种画法是西方的。其实,这种隔阂的观念应该先打破。在当今这个时代,很难去界定新的创作是纯粹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我只能说,它可能一部分带有东方元素,一部分带有西方元素。

发布于:上海

上一篇:一见·三对关键词,读懂历史坐标前的凝望
下一篇:拾光纪·总书记第五次考察山西,看习近平心系三晋大地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