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再读《我们仨》有感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再读《我们仨》,仍旧为这句平静自白所爆发的惊人力量所动容。

书中,杨绛先生用一贯的从容、节制与朴素,细数着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那些琐碎而温暖的日常,将惊心动魄的情感力量隐藏在“轻描淡写”之下。当至亲至爱如流沙般从指缝逝去,当“古驿道”成为死别的漫长隐喻,这份克制的叙述反而更如一把钝刀,切进我的心。在平淡的字里行间,杨绛先生让我触摸到生命最深处的悲欢和坚韧,也领悟到在巨大的失去面前,平静叙述本身就是一种非凡的力量与尊严。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仨》的这句话奠定了全书的基调。那些与丈夫和女儿相依相伴的平凡岁月:在伦敦求学时的清贫时光,在战乱中的辗转流离,在动荡年代里的相互扶持,都被杨绛先生赋予了温暖的光晕,钱钟书的“痴气”、钱瑗的聪慧体贴、战乱流离中的相互扶持,显得珍贵而厚重。一锅炖肉,一盏油灯,一段病中相互打趣的对话——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被娓娓道来,成为“失散”后唯一可以细细回忆的“归途”。那份“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深情,早已超越了世俗的柴米油盐,升华为一种灵魂深处最熨帖的共鸣。

书中最动人的,莫过于对钱瑗和钱钟书先生相继离世的描写。当命运的利刃斩断“我们仨”的联结,杨绛先生没有沉溺于情感的混沌,而是将抽象的死亡具象化为漫长、孤寂的“古驿道”,这个充满中国古典意味的意象,精准捕捉了生离死别中单向、不可逆、身不由己的漂泊感。古驿道上的“送别”,不是哭天抢地的爆发,而是“看着载着亲人的小船渐行渐远,消失在烟雾里”的绵长的痛。这种克制的叙述反而像冰层下的暗流,涌动着更巨大的悲怆。她拒绝用幻觉麻痹自己,而是勇敢地凝视深渊,她整理遗稿,写下《我们仨》,以文字为舟,载着回忆驶向时间的永恒之海。

在故事末尾,杨绛先生写道:“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这不是消极的认命,而是了悟后的坚韧与达观。她选择“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万里长梦”的尽头,以记忆抵抗虚无,以书写延续生命。

文 王艺凝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2024级学生

编辑 王硕

校对 卢茜

上一篇:不堪入目的新型“擦边”曝光,多少人还一无所知!
下一篇:《花妖》连载三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