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年相守 “是我们此生最珍贵的幸运”

本文转自:今晚报

她说,我们必须白头皆老,我们一定白头皆老“吻你,你的樵。”信纸间的深情是他当时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63年相守 “是我们此生最珍贵的幸运”

丈夫 范亦豪 妻子 王世巧

“我们不过就是一对老夫妻,63年相濡以沫,难得的是从没红过脸,恩爱如初。”90岁的南开大学教授范亦豪,聊起和妻子——91岁的王世巧女士的情感故事时,一句看似平淡的总结,却隐隐透露出藏在岁月之中的坦然与骄傲。

从一见钟情定终身,到历经波折终于挽手享受生活,两人展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情感、对于生命意义的纯粹坚守。

1953年的一见钟情 有了他对她一生的称呼“樵”

1953年,范亦豪从天津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初任班级文娱干事时,与搭档的女生文娱干事王世巧相遇。她青春靓丽,教同学们跳集体舞时,舞姿优雅、举止大方,那地道的北京话与自然的气质,让青年范亦豪第一次“眼前一亮”。

就在第二天,因通知教室变动,范亦豪到访女生宿舍,开门的恰好是王世巧。两人近距离对视——这便是“一见钟情”。“我当时认为一见钟情是‘小资意识’。”但却无法控制对她的牵挂。后来两人搭档管理班级文娱活动,合作默契,两颗心也逐渐靠近。

那个时期,有人曾提醒范亦豪说王世巧的出身不好(父亲曾做过阎锡山的高官),但他深知王世巧本人优秀,更被她的独立思想打动。偶然读到她写友谊的作文,剖析友情中复杂的自私心理,让范亦豪看到她深刻敏感的内心。在那篇文中,王世巧塑造的真诚姑娘“石樵”,“石’象征坚定,‘樵’意味着不辞艰辛进山打柴,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光明。”范亦豪说,从此,“樵”成了他对她的专属称呼。

两人相处,范亦豪也发现了樵常常比男孩子还要胆大和淘气,“毛虫如果掉到头上,女孩子十有八九会尖叫起来,她却可以把毛虫拿在手里玩,吓得女同学们乱跑。”

1957年,两人的爱转入“地下”,通信成了唯一慰藉。当时,范亦豪在西郊农场被监督劳动,有一度,樵的信寄到棉花胡同三姨家,范亦豪给她的信先寄到天津的家,母亲换个信皮,转寄给樵。“我常在厕所偷偷读她的信——只有那里能暂时逃避监督。”范亦豪回忆说,信纸间的温情与‘吻你,你的樵’的落款,成为当时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1959年夏天的某一日,两人偷偷见面,还到照相馆拍了张照片,充满久别重逢的喜悦。在那一年的秋天,王世巧从沈阳回北京,在天津下车直接到了马场道的范家,“当时,她违背一贯诚实的本性编了个谎,和同行的同事说是去看她被分配到天津的大姨。”

1962年的一纸婚书 白雪婚纱的浪漫 青海寻夫的坚韧

1961年末,摘帽的范亦豪第一时间发电报告知樵。1962年初寒假,两人在天津家中举行简单婚礼。彼时大饥荒刚过,物资匮乏,结婚证书背面“水壶一把”的字样,成了时代留给他们的特殊纪念。婚礼虽只有六位亲友参加,母亲亲手做的菜肴与俩人合唱的《纺织姑娘》,却让这场“寒酸”的仪式充满温暖。

在天津结婚,两人又到北京接受其他亲友的祝福,当时下着大雪,范亦豪觉得那漫天浪漫的雪,就是心爱的樵的“婚纱”。

婚后,为与丈夫团聚,王世巧毅然放弃辽宁大学的优越条件,主动申请调往青海祁连山中学。1962年6月,她怀着四个月身孕,历经两天两夜硬座火车与艰险山路,跨越千里来到范亦豪身边。途中卡车故障、山路崎岖,甚至在接近县城时遭遇车祸,她不顾自身安危护住腹中孩子,仅前额擦破,这份坚韧让范亦豪既心疼又敬佩。

在祁连山中学,他们住一间土坯墙小屋,物质条件极差——副食店常年只剩萝卜和干海带,“樵孕期只能靠我种的半麻袋土豆补充营养。”1962年10月,女儿小真出生,寒冬里大家用架子车送她去医院,产后靠“跪在床上披棉被撑帐篷”给孩子洗澡,范亦豪说,当时因奶水不足,只能将粗饼干泡软喂孩子。

“樵到学校后教高中语文与初中世界地理,她讲课声音不大却能让课堂安静,从不训斥学生,靠庄重与尊重赢得所有孩子的喜爱。”夜晚,两人在办公桌两端备课、批改作业,不时抬头对视,重现大学图书馆的温馨场景,让范亦豪时常恍惚“是否在梦中”。

王世巧操持家务,将简陋小屋打理得整洁雅致,还自学做衣服,“照顾我因高寒加重的类风湿病——用梅花针为我治疗,托人买矿工膏药与秘方,甚至用白花蛇泡酒。”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范亦豪三十多年的类风湿顽疾竟在后来基本消失,医生都叹为奇迹,“而她自己却因劳累与多次下放,落下病根,手指逐渐变形也未曾言说。”

一起走过的六十多年 我们是“几近干涸水沟里相拥的鱼”

1978年夏,夫妻带儿子在西宁等公交车时,儿子被挤下车,王世巧为护子跳车,仰面摔在柏油路上,造成脑震荡与颅骨骨折,险些丧命。抢救时虽转危为安,却永远失去了嗅觉,味觉也所剩无几,她却从未抱怨。

1980年,范亦豪被确诊“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癌症),手术刚出院就接到医院“恶性”的通知。王世巧推着骑在自行车上的范亦豪去医院,像二十三年前他类风湿发作时一样,一起踏上艰难的治疗路。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必须白头偕老,我们一定白头偕老!”而范亦豪也在日记里许愿,想与她继续并肩工作、环游世界、陪伴孩子成长。最终,两人以“不惊、不怕、不管”的心态面对癌症,她则始终守在身边,陪着挺过难关。

1986年,范亦豪癌症复发,回天津手术。术后第三天,邻居家发生凶案,范亦豪不顾虚弱身体,冲进去夺下歹徒匕首,命令其背伤者就医,独自跑前跑后协助抢救。

1987年,两人调回天津,结束二十七年青海生活。退休后,两人的感情依旧新鲜。

“她入睡晚,她搬到对面卧室,我每天清晨会多次轻轻推开她的房门,从门缝里看她的睡态,等待她醒来。”范亦豪说。2015年,王世巧72岁本命年,范亦豪送她一架钢琴。2023年,范亦豪作诗贺王世巧“米寿”:“日日艰难过,忽忽已八八。一身存正气,百病任由它……白首犹夜读,博思气自华。此爱世无匹,以沫奉清茶。”在范亦豪看来,“我们以沫相濡,如能长寿可为时代作见证人。”他的樵如是评曰:“我让你做家务,所以你还没‘海默’。可惜你生性粗枝大叶,屡教不改。”

前两年,王世巧不慎摔了一跤,腰椎两节骨折,也听从医生的建议,慢慢将养着恢复。

“樵用远超我回报的爱,护我走过这一路的波折,让我始终保持正直与尊严。”范亦豪用“几近干涸水沟里相拥的鱼”,来形容夫妻俩六十多年共同走过的路。

他的樵说:“既然爱了,就不会变,永远。”

他说:“这份纯粹的坚守,是我此生最珍贵的幸运。”

记者 单炜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发布于:北京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