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你好,我来了!祝自己生日快乐!这也是我做微信公众号“潘幸知”的第13年。
今年的我,状态比去年此刻好太多太多了。
人到42岁,第一个感悟是,身体是最重要的,没有好身体,什么都白搭。
第二,人在高处的时候,要懂得适当的为自己布局,要给自己去留退路。要想象自己也许有一天一无所有,那我还有什么退路可以给到自己的。我见过太多来访者,为了亲密关系抛弃了其他一切的资源,结果一旦被亲密关系抛弃,就跌倒谷底。
记得给自己建立一个资源地图。没有夫妻关系,我还有什么重要的支持?我有一份好的事业吗,我有一个安身立命滋养我自己的房子吗?我有保险吗?我有债务吗?永远不要给爱人被债,如果你为了这份无畏,背上债务,那么你一定要清楚,也许有一天,这份债是你自己背的。也许有一天,他说的东山再起,是再也不起,还拖上你的全部身家。
如果房子有贷款,也一定要记得,这也是债务。今年我听到一个唏嘘的故事,叫“借钱卖房”,680万买的房子,为了出手,330万卖掉,首付款亏没了,还倒欠银行120万,找亲戚东挪西借凑了120万才把房子卖掉。
对世界和关系,要保持一份相对理性的乐观。
要清晰明白,我今天这碗饭吃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饭,我能吃什么样的饭,我还可以吃什么样的饭。没有永远的铁饭碗。只有不断增长的能力。
第三,永远保持新鲜感与好奇心。有一些年龄呢,你是不得不退下来,因为你的思想老化了,僵化了。但是,如果你想重新开始的话,一定要跟20-24岁的人在一起,你要去想他们在研究什么,他们在看什么,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是什么样的?跟他们玩儿在一起,你才有重新开启的可能。
第四,凡事不要竭尽全力,一定要留有余地,才有东山再起。无论是鸡娃还是创业,笑到最后才是赢家。不要被轻易裹挟到过度竞争里去。
接着,我再讲讲我的故事,感兴趣的家人可以点个赞转发朋友圈,接下去听听,我这乱七八糟的感悟吧。
前些天,有人问我是不是放弃香港,又重新拿回了北京的身份证,我想说不是的。其实这些年我拿浙江的身份证,拿北京的身份证,然后再拿了深圳的、广州的,后面又再拿回了北京的身份证。为什么这么曲折?这一路见证了我的“折腾”。
第一是我出生在浙江,当然拿浙江的身份证了,读大学的时候考了北京的本科院校,那就自然换成北京的身份证了,那时候觉得北京身份证儿没啥用。当年6000块钱可以办一个房山或者平谷的身份证啊,我没去办。当时我学姐特别开心的告诉我说,哎呀,她办了一个平谷的身份证儿,我心里想有啥用呢?因为那时候叛逆的我,特别追求自由的我,明确自己单身不婚,即便婚我也不育。不过,你们可别学我晚婚晚育啊,最后40岁,在绝经之前,我有了个孩子。
我是一个未雨绸缪的利己主义者,觉得心安既是家,而且在那个年代没有在北京交社保满多少年才可以买北京房子一说。北京户口最大的便利,就是孩子。当然这也有赖于父母给了我很好的安全感,我觉得自由靠自己赢取,也没想说找一个北京人或者找一个公家单位的,因为我觉得这样会让我人生特别的不自由,我向往自由,哪里都不要约束,这样人生才会充满各种可能。
后来呢,发现北京户口没有可以,但是有一些很憋屈的事儿,就是你要办暂住证。我的天,我觉得这个暂住证吧,办起来特别的丢人,可是没法子。后来呢,改名叫北京居住证。后来我还办过北京的工作居住证,坊间叫北京绿卡。除了孩子高考之外,你的孩子都可以跟北京孩子一样正常的入学。但是,北京的工作居住证,要求你的接收单位必须有北京工作居住证的接收方式。再后来呢,我也没有孩子,所以这事儿吧也不了了之,也没觉得这事儿有多重要。
再后来我就创业了,迎着北京重大利好的政策,加上在那几年当中得到了致富的机会,关于这,我写在了《财商觉醒》一书中。那时候我心气儿很高,觉得自己眼光是全球化的,所以群里面有人在讨论什么养老呀,我都隐隐有些鄙夷,我觉得这么年轻咱就谈养老啊。后来想想呢,也能理解,就那一波没有赶上创业机会,开始中年未富先老的那一拨人,也是最先被大厂开掉的第一拨人。我觉得自己是一直跟着已富年轻的人一起混的,也赶上了最好的机会,无论是创业的红利,还是国际身份的红利,还是念书的红利,全部都赶上了。那时候,我就想着整个公司全搬深圳去,但是因为有一些舍不下的人,最终还是留在北京。
结果就疫情了。疫情期间呢,就躲在北京,没有对疫情的恐慌焦虑,而是屁股不着地的天天工作,养那么多员工呀。但是没有想到的状况是,我跟很多很多人一样衰退了。
疫情的来临都说是心理咨询行业的重大利好,却是我这个行业平台化到头的时候,我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挽救。说广州对创业者比较友好,那么就来到了广州继续做公司。那两年,北京广州几乎是一周来回一次,但是跟很多很多人一样,整个公司寥落了,一切叫从负数开始。都不是从零开始。
你要知道从零开始多幸运啊,没有历史负债。哪怕从零到一都是正向的积极的。从负数开始就是,无论你怎么努力,公司从欠债200万变成欠债180万。就叫幸运。
然后呢,怕自己人生以后绝经后悔,很快的要了个孩子,那时候在广州,为了孩子安顿下来,要在广州买个房子吧。这不开始交广州社保,落一个广州身份证儿,本着多一个不多的精神,在香港呢,借着自己还比较光鲜的硕士学历和个人创业履历,又办了个身份证儿,跟香港又链接上了。那么更多的也有了做一些金融产品的便利。那么顺便呢,就考了一个香港的理财规划师。
因为一路钻研,也在跟不同圈子的人打交道,所以很多时候,过往的同学们比较少联络了,一旦联络才会才发现,政策的影响或者身体健康的影响对一个人的冲击是巨大的。当一个人在人生最高峰的时候,是很难预料到接下去的时间,它有可能是一个断崖式下跌,因为每一个人都会觉得我好了,还会再好,是因为我的能力让我好,让我强,而不是政策,而不是红利。
我自己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人,所以就用我一个同学的话说,狡兔三窟嘛,处处给自己留退路。万一哪天我还用得上北京的红利呢?所以广州落定之后,后面又马不停蹄的办回了北京的身份证。趁着年龄还没有到的那一刻。估计这是在大陆最后一次办身份证了吧,毕竟,我要是再换身份证的话,再回京就有一些困难了。目前,北京和香港身份证是可以同时持有的。
最近在北京,有些故事唏嘘不已。
当年的媒体人,去了腾讯,薪水好,福利待遇高,就等着退休了,结果把他们养到40来岁,养的肥肥的,然后就给腰斩了。那是第一波被腾讯大厂开除的老人,离开之后无论是薪水还是心气儿就凉掉了。
第二波,伴随资本潮流进入了今日头条抖音,有的在内斗过程中被干掉了,好的拿到一波钱被干掉的,后面发现再也赚不到这样一笔钱了。
那些当年的媒体人,被干下来后,有的回家心气儿还在,有的老老实实搞直播卖家里的土特产,又起来一波,有的,已经不太明白新的媒体比如小红书是怎么回事儿了,唯一的技能是做不温不火的古典自媒体,就像此刻的我,还在微信公众号爬行一样。
但是无论如何,不管多大年纪,只要想折腾的心还在,我们80后就一定有独特的价值和光芒。只要心不老,人就不会老。
与家人们一起共勉!一起加油,迎接更好的自己。
发布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