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智行彭军:有司机的Robotaxi毫无意义,辅助驾驶和无人驾驶是两回事

一凡 发自 副驾寺

智能车参考 | 公众号 AI4Auto

“中国Robotaxi拓展海外市场,成本上有数倍优势。”

“2029年冲刺5万辆车队规模,公司迈向盈利。”

“任何单一传感器方案的无人驾驶,都是不安全的。”

“现在Robotaxi还带着司机跑,毫无意义。”

这是港股敲钟后,小马智行创始人兼CEO彭军刚刚在沟通会上分享的最新认知。据了解,若承销商的超额配售权悉数行使(即绿鞋后),小马港股IPO集资额可达77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为70.5亿元

新的弹药入库,小马智行下一步怎么干?

2025年底,实现1000辆车队规模,新一代车型单车毛利为正。

2026年,车队规模数倍增,联合丰田打造的无人车量产下线。

2029年,冲刺5万辆车队规模,公司实现盈利。

这意味着Robotaxi商业化闭环,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自动驾驶行业春江水暖,百舸争流之下,也有了清晰的参考路径。

谈港股IPO影响:出海核心制约不是资金,资本冷热不影响长期发展

Q:港股上市的决定,做了多久?

彭军:非常快。公司发展到要进入资本市场的时候,其实我们在美股和港股之间做了选择题。

当时基于去年的情况,肯定美股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从流动性和确定性讲,但是我们当时其实就知道,因为我们的根基和市场都在中国,亚洲的投资人其实对公司的发展非常重要,所以基本上做完美股没多久,我们就开始启动了港股的准备。

Q:港股融资后,未来出海会更激进吗?

彭军:出海的核心制约不是资金,而是当地有没有完备的全无人驾驶法规。我认为如果不能做到规模化的全无人,其实这都是扯。对于行业来说,带着司机在外边跑一跑,现在没有任何意义了,已经毫无意义了。

所以我一定是要等到这些市场,有市场能够出全无人规模化的法律法规的时候,我才会大规模进入。

Q:港股和美股的投资人,有什么差别吗?

彭军:亚太的投资者在港股更活跃。

Q:资本当前对行业是否有足够的耐心?

彭军:资本也是多方面的,其实自动驾驶行业也发展十多年了,这中间可能从资本的热度讲也有过大波浪。从公司的发展角度来看,我们核心是做业务,把用户体验、安全性、把车队规模、成本控制全部做好。

我觉得这些东西是资本能看到进展的,这个热度是会冷会热,但是对我们长期发展没有影响。

谈小马智行:明年车队规模翻倍,冲刺2029年盈利

Q:从美股到港股,为什么都在强调“Robotaxi第一股”?

彭军:都很强调吗?我不强调啊。

Q:小马智行现在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彭军: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快速上量,包括单量和车队规模。等我们的基本盘好了以后,股市或早或晚其实都会反馈出来。

Q:小马智行对Robotaxi营收的定义是什么?

彭军:这个在规模没有完全起来时其实不重要,我们显然不会集中在卖车的模式,提供服务肯定是我们长期的追求。

Q:今年计划量产1000辆Robotaxi,明年车队规模有明确规划了吗?

彭军:七代车在广州和深圳都能打到了,用户体验有不小提升。接下来整个公司的核心目标就是生产更多车然后投放出去,但明年具体生产多少辆Robotaxi目前还在规划中,但肯定至少是数倍的增长

Q:明年在开拓市场方面有什么规划?

彭军:市场目前是“T形战略”,纵向上,对已经进入的城市加大投入。横向上是要做得更广,比如国内的二三线城市和国际上的很多城市。任何一个市场,如果有相应的法规有突破、成熟了,我们都会加大投入。

Q:创业9年,阶段如何划分?

彭军我觉得第一个阶段其实是可行性的验证,证明技术可以做成。因为10年前只是说AI能开车,但是到底能不能开得跟人一样好,是没有一个定论。

第二个阶段就是2019-2022年,开始有车厂的深度合作,开始做商业的尝试。这是商业模式的探索。

第三个阶段是两年多前开始的,基本上就真正做到了无人化,真正开始向规模化、商业化迈进。

所以第一个阶段的标志就是有车,安全性达到了人类司机。

第二个阶段是我们把商业模式和前景的探索。

第三个阶段是真正做到了全无人,而且做到了规模化,整个安全性有大幅的提升。至少是人类10倍的水平。

Q:小马智行和丰田的合作,目前有哪些进展?

彭军:我们七代车有三款车型,其中一款就是与丰田合作。丰田铂智这款车这两天正好也在上海进博会展出,即将开始量产。

这是一部分合作,此外我们和丰田也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不光是生产车,还有Robotaxi的运营。

如果将来小马智行拓展日本市场,丰田肯定是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

Q:2029年盈利的核心依据是什么?

彭军:第七代车的成本足够低了,从单车的经济模型来算已经是毛利为正,每投入一辆车就不再是亏钱了

按现在的经济模型来预估,到2028年或2029年前后,我们车队规模能超过5万辆。预计5万辆车时,基本整个公司的现金流就为正了。

谈行业:无人小车和L4是两码事,不同传感器能取长补短

Q:今年无人配送很火,小马智行在L4上除了Robotaxi会做其他的探索吗?

彭军: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下,如何跟其他的车流和人流做博弈,然后保证安全。

所以如果你细看,好多这些行业跟我们其实非常不一样。比如说辅助驾驶其实跟无人驾驶完全是两回事。

刚才说的无人配送小车,我觉得跟L4也完全是两回事,就他们的优化目标其实不是开车,而是说优化产品,最后货物有保障等等,其实优化目标是不一样,在我来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那我们的优势能做什么?比如说城际配送,几吨重的比较大的货运,其实跟物流没有区别。作为一个机动车辆,然后在复杂的交通流中运行,我觉得这个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基于技术、产品、用户心态也有一定的深耕。

Q:有从业者认为激光雷达对系统的增益正在减弱,“大算力+纯视觉”才是未来,你怎么看?

彭军:一言以蔽之,我认为不是的。说到底是不是激光雷达也不重要,在我看来,所有的传感器都是为了感知环境,只要是对感知有帮助的,其实都可以用。

而且对于自动驾驶而言,感知只是一部分工作。各个传感器有不同的优缺点,视觉对于颜色和材质的理解肯定是具有帮助。但他对距离的判断显然差远了,用激光雷达随便一测就是厘米级、毫米级的精度,只用视觉算法做不到。所以显然应该是用不同传感器取长补短。

就跟人为什么要长五官一样的,所有五官都重要。我认为任何单一传感器的无人驾驶方案都是不安全的。

彭军:我觉得Robotaxi的深度、广度和复杂度都是极其高的。今天很多公司都还在聚焦如何把车开得更安全。

其实如何提高效率,如何把车辆车队管理好,如何提供一个好的用户体验……这些也都非常非常复杂。

很多玩家如果还没有做到安全的全无人驾驶的话,那他们其实很多高复杂度的事情还没有接触到。

所以我觉得Robotaxi的门槛极其高,肯定不会有太多的玩家。当然因为市场足够大,肯定也不会是一两家,玩家不会特别多,但也不会有人一家独大。

Q:小马怎么看全球无人市场的发展?

彭军:今天的无人驾驶格局和AI类似,基本上就是中美领先。除了中美以外的无人驾驶公司,虽然也有一些,但我觉得还没有成规模。

中国在无人驾驶的竞争中,最大的优势是产业链的成熟,智能制造的完备和成本控制。

所以中国公司在中美以外的市场拓展的时候,在成本上有数倍优势。

Q:Robotaxi的商业模式,现在有什么变化吗?

彭军:Robotaxi或者说共享出行,无外乎四件事。一个是获客平台。

一个是做安全的“司机”,就是AI开车,这是小马做的最核心的事情。

第三部分是做安全的车,车的生产、购置和安全性。

第四部分是车的运营和保养,比如说充电或者加油,现在很多车不需要加油了,然后清洗、保养和保险等。

随着规模化,一定会有更多的玩家进来,在四个方面的某一块或者某两三块做都是可能的。

Q:自动驾驶行业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吗?

彭军:当Robotaxi真正成熟的时候,我们认为出行领域里,我们不是取代出租车和网约车,而是促进

甚至于很多私家车可能将来也会以共享出行方式进入,Robotaxi的份额肯定是增加的,所以天花板足够高,我觉得今天的玩家远远是不够。

Q:Robotaxi和私家车是互斥的吗?

彭军:长期来看是有可能的。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