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共课成为赋能未来的“金课”

作为大学的通识课程,公共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公共课的含金量,需持续深化公共课改革,催化其“褪水成金”。

系统优化课程改革是淬炼公共课成色的关键所在

“选课靠‘蒙’,上课靠‘签’,考核靠‘编’”……大学生口中的调侃,直接反映了一些大学公共课从选课、上课到考核存在的“水课”之困扰。如何让公共课真正褪去“水”的浮泛,淬炼出“金”的成色,回归拓宽视野、启迪思维、滋养人格与个性的育人初衷?这不仅是学生的呼唤、教师的祈愿,更是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时代命题。

从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再到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这些重要论述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锚定航向,也为公共课“褪水成金”提供了根本遵循。

自2018年起,教育部持续推动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课程改革,实施“金课”建设“双万计划”,迄今已认定国家级一流课程16865门,覆盖981所高校,有力推动了高等教育课程质量整体提升,也为公共课如何“淘金”提供了示范。然而,公共课因其非专业必修课的特殊性,仍存在教学目标模糊、资源配置失衡、质量管控力度不足、管理机制运行僵化等一系列问题,亟待破解并进一步系统优化。

压缩学分是公共课“褪水成金”的范式转型

针对当下高校公共课多且滥的倾向,适当压缩公共课学分是打造“金课”的必要举措,是实现公共课“褪水成金”的关键步骤。

压缩学分已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新共识。当前,越来越多高校着手学分制改革,不断优化本科课程设置,北京、上海、浙江、河北、海南等地的部分高校已对本科生毕业所需的总学分进行了较大幅度压缩。这一举措一方面可以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提高跨学科课程比重,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以适应科技革新对高等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压缩学分也为公共课打造“金课”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拓展,内容重复、知识陈旧的公共课已无法满足数智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压缩总学分本质上是高校人才培养范式的一次深刻转变,公共课改革首当其冲,其核心就是要压缩“水课”,提高课程含金量,拓宽培养路径,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探索提供更大空间,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压缩学分还能助力构建公共课建设新生态。传统的公共课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但随着课程学分的缩减,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授更精华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将重点放在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上。通过压缩学分,那些重复的课程或内容将被进一步精简合并,为增设更具前沿性、挑战性和实用性的公共课腾出了空间,为公共课新生态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打造“金课”需形成三位一体的改革合力

解决高校公共课中的“水课”痛点,推动公共课从“水”到“金”的质变,需要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形成协同联动的改革合力,把握好高校战略定位重塑的“方向盘”、课程质量评估的“制动阀”、教师教学创新的“油门板”和大学生理性选课的“导航仪”。

第一,优化顶层设计,深化课程建设。面对知识获取便捷化、技术深度赋能教育的新形势,高校必须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系统提升公共课育人实效。首先要提升战略定位。立足教育强国战略高度,重新校准公共课价值坐标,将其深度嵌入人才培养主渠道。首先要从根本上逆转“边缘装饰”或“凑分选项”的地位,承担起拓宽知识视野、培育跨学科思维、弥补专业短板的核心使命。其次要优化供给结构。建立科学动态的公共课调整与退出机制,持续优化课程供给结构。严格课程准入标准,强化质量监控,严把课程入口关,通过“滤水淘金”从源头上保障课程“含金量”。再者要打破制度壁垒。积极探索跨校际、跨院系公共课学分互认机制,增强学习路径的宽度、广度和灵活度。将更多的国家级与省级线上一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纳入互选体系,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桥梁,串联知识的孤岛。同时,充分借力AI新技术,开发智能选课系统,让选课更智能、更便捷、更高效、更具适配性。

第二,强师保质增效,优化管理机制。教师是大学公共课的执教者,是育才培贤的决定性力量。打造政治素质强、教育站位高、国际视野宽、专业技能精的“金师”,是公共课“褪水成金”的重要保障。实现公共课提质增效,优化管理机制是关键支撑,需要构建体系化的保障机制。首先,创新激励制度,激活强师动能。建立分层分类的教师发展机制,将公共课教学成果纳入评优评先核心指标,打破重科研轻教学的隐性壁垒,让“金课”有所值,让“金师”有成就感。教师需创新教学方式,设计启发式问题、项目式任务、情景模拟与课堂辩论等,激发课堂活力与思维碰撞。其次,保障资源供给,夯实保质根基。搭建跨院系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立“金课”资源库,将优质公共课的课件、视频、案例等标准化素材向全体公共课教师开放,帮助新教师快速提升课程质量。最后,实施科学评价,驱动持续增效。建立学生评教、同行评议和成果表彰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能够更科学、更全面地反馈教学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启动整改机制,从而不断优化教学内容。让“强师”有成长通道、“优教”有制度保障、“增效”有评价标尺,促进公共课从个体优秀走向全面卓越,让“金课”的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第三,转变学生观念,理性规划选课。只有引导学生摒弃“混学分”的功利心态,激发其自觉性,才能实质提升公共课的到课率、前排入座率和抬头率,让课堂焕发生命力。一方面,要破除功利迷思,规范选课行为。改变学生以“不点名”“少作业”“易通过”为要的选课心理,重塑其对公共课的价值认知,扭转盲目和功利选课的逻辑。另一方面,要活化课堂氛围,激励学生深度参与互动。观念的转变最终要落脚于课堂行为的转变,要引领学生从被动听讲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深度思考者、勇于质疑者。同时,鼓励学生将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只有正视这些心态背后的结构性矛盾,才能推动公共课从“学分跳板”转向“素养引擎”,真正成为赋能未来的“金课”。

(作者:赖林冬,系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

原标题:让公共课成为赋能未来的“金课” 来源:光明日报

上一篇:就业率倒数,这个最热门专业令人大跌眼镜
下一篇:校领导会见阿联酋哈利法大学校长一行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